《知道做到》- 知道那么多,为什么做不到?

扫描二维码

《Know Can Do!: put your know - how into action》中文书名《知道做到》
作者:肯·布兰佳,保罗·梅耶,迪克·卢赫
共192页,豆瓣评分8.6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由信息转化成有价值的行为改变却越来越少。就像一满杯水,一直在往里面倒水,但溢出的也越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知道做到》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希望能给在信息泛滥时代有些不知所措的我们以指引。

为什么知道的事情却做不到?

多年来,肯·布兰佳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了该怎么做,比如通过阅读或参加培训得到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却始终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很多时候,人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获取知识,但这些知识根本不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停留太久。而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来说,始终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

《知道做到:如何将KNOW-HOW转化为你想要的结果》将会教你如何通过“学得少而精,而非多而浅”的方式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读过本书你会发现,只要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大脑过滤系统,你就可以将知识量轻松扩大数倍。你还将学会如何用绿灯思维引爆创造力和应变力,并通过间隔性重复更好地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

我们都知道,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事实上,当一个人从“知道一件事”到“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一共要经历3个层次的转变,第一个是知识层次的转变。第二个是态度上的转变。第三个层次的转变,也是最为困难的变化层次,是行为上的变化。下面我们就依次来说说这3个层次的转变。

少而精

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例如从书本、录音、录像、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与实际的做法(如何应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当今,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知识,这就让这种鸿沟变得尤为巨大了。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程生活中。
学习一件新事物要比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有趣多了。因此,我们很容易出现信息过载,让自己沉没在一个信息的汪洋之中。

你需要掌握多少食谱才能真正减轻体重?只要一个就可以了,就是你能真正坚持下来的那一个。

作者的一个朋友菲尔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在高尔夫学校学习,一个为期3天的培训班,想提高自己的球技。可结果却恰恰相反,菲尔的球技变的更糟了。原因是他们教的东西太多了。当菲尔回家想要练习时,他整个人都呆住了。由于同时要注意那么多问题,一时变得无所适从。

要想克服知行差距的第一个原因,秘诀就是要努力做到少而精— 将精力集中到少数几件事上,然后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专注、专注。

通过间隔性重复彻底读透少量资料对你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只读一次)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不断接触新信息,偶尔参加一些研讨班,或者只读一遍书,这些都只会让你养成迅速遗忘的习惯。那样你只是在训练自己获取信息,而不是学以致用。正确的做法则恰恰相反。

学习应该少而精,而非多而浅。

绿灯思维

态度是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知识因子。当你对某个东西产生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感时,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态度。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因为你常常会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消极过滤系统来消除他们的发臭思维症(stinking thinkin, 是对那些积极的,哪怕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干脆拒之门外的症状)。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在用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为主或者是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我们本来可以100%地听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说些什么,结果最终只有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去选择积极思维呢?因为我们一直在受消极思维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都会强调我们身上那些消极,而不是积极的东西。每当我们产生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时,他们通常就会大泼冷水。父母也总是倾向于强调那些消极的事情。当我们表现良好时,他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就什么也不说;而一旦我们做错某些事,他们就会大发雷霆。如果我们总是在聆听那些否定的话,我们可能就会选择接受一个不是那么有挑战性的工作,对自己的期待也会变得非常有限。久而久之,我们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大多数人都无法克服那些消极经历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在接触每件事时,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消极思维和那种封闭的、判断的思维方式进行过滤。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让自己变成绿灯思维者。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到一件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怎么才能用到它?如果能学会这个,我会有怎样的收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再好的机会我们都会与之失之交臂。

一旦学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倾听,你就会把你听到的内容跟自己接触过的其他东西联系起来,你甚至会想出一些新的方法来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让自己成长的最好方式—- 带着一种开放而积极的心态去聆听、去学习。积极的过滤系统可以激发你的创造力和应变力。这些人是可能性思考者。他们对新信息保持开放心态,而且不断寻找机会来应用自己学到的新知识,他们的做法甚至超出了他们的老师、导师或者教练所能想象的方式。他们是可能性聆听者(possibility listeners)、可能性参与者(possibility participants),以及可能性实践者(possibility doers)。一种可能性心态不仅可以给你带来持久的态度变化,而且会影响到你的工作和生活。

罗杰.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 英国著名田径运动员,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只用不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人)。1954年,公众一致认为,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对于人类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但班尼斯还是跑出了3分59.4秒的成绩。可一旦它变成了现实,在不到7个星期的时间里约翰.兰迪(John Landy)就跑出了3分57.9秒的成绩。在接下来的15年当中,罗杰.班尼斯的记录先后在177场比赛中被打破260次。一旦人们一再突破4分钟的门槛,它就会被看成是一件普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1英里跑标准的看法也从消极(这根本不可能)转变为积极(我可以做到)。

将封闭、消极的心态转变为开放而积极的心态并不是偶然事件。一旦下定决心要作出改变,你就需要制定一套清晰的策略,不断加强自己的新思维方式。

跟进反馈

如果在接触新事物之后没有立即跟进,你很快就会恢复老习惯。真正有用的是,要马上开始练习。越快实际应用一种新学会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除非人们有动力想要学会一件事,并制定出计划正确地完成,否则他们根本不会坚持太久。

第三个层次的转变,也是最为困难的变化层次,是行为上的变化,这也正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为什么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呢?因为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你必须采取真正切实的行动。

比如我们许多人的新年愿望之所以会落空,根本原因在于,如果不能切实制定实行的计划并跟进调整,那么你所许下的新年愿望就会形同虚设,一年过去了,愿望仅仅是愿望而已。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知道自己应该做出改变,而且也非常愿意去改变自己,比如说减肥,你也很难去做出真正的改变。你需要真正专心地跟进自己的计划。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制定这样的计划,这也正是人们没能做到学以致用的的第三个原因:缺少一个跟进系统。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将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你需要一个跟进计划来为你提供指导、支持,增强责任感。

我们的跟进系统是建立在前面讨论过的前两个原因(信息过载和消极过滤)之上的。除非你首先集中学习几件事,并且根除自己的发臭思维症,否则这套积极跟进系统并不会产生太大作用。

总结一下,以上就是知道做到的3个核心内容,如何将我们学到的知识变成做到呢?首先需要我们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做最重要的事;之后,对待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摒弃我们固有的发臭思维,引用绿灯思维,让我们的大脑进入新鲜空气;最后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跟进反馈系统,让我们有计划有反馈的做我们想做的事。然后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

我们以王阳明的一段话结尾:“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让我们知道做到,知行合一。

⌈ 另外 ⌋

周四晚8点(6月15日),我将在知乎Live上进行一场直播。

  • 你是否在做着“低水平勤奋”的事,重复的多,却收效甚微;高手却在“刻意练习”,不断的精进。
  • 时间紧、任务重的活动策划,不知如何下手;高手在用“杠杆思维”迅速切入,不断的撬动更多的资源。
  • 做了太多的准备工作,开发很长时间的产品,一上线,无人问津;高手却用最小的代价来验证需求
  • 你总感觉每天都没有整块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高手却利用“第三空间”每天有近5个小时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以上类似的情况,我们每天浪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在做效率低下的事。原因是习惯性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察觉不到这么做的问题。但实际上,高手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套路,效率高,成功几率大。这些思维方式并不复杂,简单的甚至是原先我竟然没有这么去想过的差别,效果却迥然不同。这次Live将介绍高手的7种思维方式。

点击链接进入知乎Live: 高手的7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