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已经逝去的2017上半年
熟悉的场景
2017年伊始,一个午饭桌上,我的一位同事信誓旦旦的说:“今年我的目标是学习英语;出去旅游2次;找到一个女朋友”,另一个说:“我的目标是提高书写的能力;写博客;在技术上深入提高”。还有一个说:“我要利用业余时间挣10万块钱”。一桌7个人,每人都讲了一遍新年目标,大家纷纷点头,信心满满。
现在是2017年的8月份,一年过半。仔细回想下,你还能想起你年初的小目标吗?还记得写在你笔记本上的那些文字吗?我想大部分人都不记得了。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这种重复:制定目标、忽略目标、放弃目标,年复一年。一旦这变成了一种习惯,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会越来越明显。更可怕的是你习惯而不自知。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说到底,人是由大脑来做选择的,大脑的物理构造决定了我们如何行动。先来看看大脑的构成。
三层大脑
我们人类的大脑分为三层,最里面的那一层,在爬行动物时代就发展好了,我们可以称为“鳄鱼大脑”,用来指导我们的身体完成各种应激反应,就好像鳄鱼那样,没有情绪,没有理智, 只有5种应激反应(Fight、Flee、Fuck、Feed、Freeze)。
第二层大脑,在哺乳动物时代就发展出来了,我们不妨把它成为“猴子大脑”。这一层大脑用来生成各种情绪,包括最基本的恐惧、兴奋等等。
人类独有的第三层大脑,学称为前脑额叶,人类的所有文明,都建立在前脑额叶之上。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解释,所谓更为理性的人,其实只不过是前脑额叶区域相对更为发达。
当我们知道了真正主导理性的大脑区域,我们就能针对性的对此进行训练。就像一个老司机和新司机的区别,老司机刹车、油门、离合、挂挡、方向盘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能快速有序的协同,他把这种技能内化到自己的大脑里,已经不需要额外的能量去调动了。
很多的“半途而废”,科学的解释就是:重复与应用的次数不都,内化没有完成,大脑皮层沟回构建失败,应该建立的神经元间的联结不够强乃至于断掉,回到原本没有联结的状态。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解释,执行力强的和执行力差的,他们不是同一个物种,他们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物种。你觉得学英语累,枯燥,有另外一个物种会觉得透过英语看到了另外的世界,新的观点、文化等等,越学越有意思;你觉得健身难,坚持不下来,另外一个物种会觉得健身是头等大事,不健身就像不能睡觉一样难受。想要成为另一个物种,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就可以了。
知道做到
上面是从理论层面理解了执行力差的原因,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切实有用呢?还真有,有人写了一本书叫《知道做到》,概括起来三点来提高执行力。
第一,先做减法。知道做不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知道的太多。为什么会知道的太多,因为获取知识要比应用它们有趣的多。不断接触新信息,不断参加各种知识类课程,不断刷各种社交工具,这些都只会让你养成迅速遗忘的习惯。那样你只是在训练自己获取信息,而不是学以致用。减少信息的获取,让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在有效的知识上。
第二,绿灯思维。知道做不到的第二个原因是消极过滤。所谓消极过滤是指对那些积极的、哪怕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干脆拒之门外的症状。
如果这样我们是听不进好的建议,也学不到更多。自己很难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也就很难取得进步。但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是可能进步的基础。
第三,反馈。没有反馈的行动,让你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也就没有调整和继续前行的动力。所以,尽最大可能给你的行动找到反馈,比如找一个老师、找你周围的朋友一起做一件事、分享你的知识给别人等等方式。
除了以上,我个人还有一个特别推荐的方式,就是“任务驱动”法。你“半途而废”是因为你觉得这件事不重要,你见过谁的车,是因为没油而停在马路上的,他们会在油尽之前去加油站加油,因为他们知道没油的结果是什么。你没完成一个目标,是因为这个目标在你内心里来说,完成和不完成并没有多大影响,那你的物理大脑会更倾向于选择节省能量的方式,就是不做。
“任务驱动”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具体可执行的任务,这个任务是有“后果”的,举个例子:每个月做一次分享,对象是你的同事或者朋友皆可,在设定这个目标之后,你会因为说出去的话,而倒逼自己去做准备,完成分享的内容。而且以教为学的方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也可以理解为输出倒逼输入。从而把一件事变的“计较后果”,去驱动自己完成。
诚实的努力
在8月份的一天中午,我的那些同事又一起讨论起来,感慨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但是又怎样呢?时光自顾自的溜走。没有做的事永远是没有做的,你的目标别人并不关心,你做的事别人也不会关心。希望你不是那个年复一年,空叹时光的人。
萧乾老人写过的一篇散文《事在人为》,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最可行的是自己诚实的努力”。